当前位置:政策文件   >   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渝体〔2018〕462号)

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渝体〔2018〕462号)

2018-10-08 16:21   浏览次数: 1612


各区县(自治县)体育局(文化委),两江新区社发局、万盛经开区体育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各高校体育院(系),各市级单项协会:

为对标对表落实全市“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经2018年8月30日市体育局党组第12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重庆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体育局

                                   2018年10月8日


重庆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市“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按照市委五届三次、四次全会的精神,对标对表落实全市“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创建体育强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体育强国和创建体育强市方向,以增强人民体质、助推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中新合作重大历史机遇,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手段,发挥政策引领和平台作用,走“体育+”“+体育”融合发展路径,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重庆体育产业高质量、高品质发展,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工作目标

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融入“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支撑,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做出体育新贡献。做大体育产业规模,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增大体育彩票市场份额。到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600亿元,GDP占比1%以上,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户外运动业。围绕打造成为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目标,以户外运动项目产业为重点,立足特色自然资源,推广登山、攀岩、冰雪、定向等山地运动产业,发展游泳、漂流、钓鱼等水上运动产业,培育野营露宿、拓展训练、丛林穿越等林地运动产业。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推广武术、龙舟、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产业,扶持板鞋竞速、独竹漂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滑雪场、船艇码头等服务设施,建设房车露营基地,在有条件的区块设置骑行道路,改造和新建登山步道,以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重点打造全域体育旅游·万盛示范区、武陵山区户外运动·武隆示范区、都市体育旅游示范区、三峡库区体育旅游示范区、现代时尚体育旅游·龙兴示范区5个户外体育旅游示范区。

(二)打造竞赛表演业。深入挖掘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潜力,促进赛事与市场融合,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形成独具特色的竞赛表演市场体系。实施品牌赛事战略,加快与国际赛事接轨,扩大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组建体育赛事公司,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创建自主品牌赛事。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赛事活动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赛事举办环境,防范办赛安全风险。

(三)改革场馆服务业。扎实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的两改试点工作,打造体育场馆综合体。坚持公益属性,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通过两改试点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多种改革模式,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场馆两改试点,不断盘活体育场馆存量资源,鼓励大型体育场馆加强闲置空间综合利用,拓展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开展健身、竞赛、培训、旅游、会展、餐饮、停车等复合经营服务,提高综合效益,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体育场馆的自身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两改试点,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鼓励体育场馆通过合作经营、托管经营、服务外包等方式,改善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益。在新建和改扩建体育场馆中,推行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保障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批西部一流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综合体,完善大型场馆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培育中介培训服务业。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运作,着力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和专业人才,广泛开展中介服务,使重庆逐步成为西部地区体育商务和体育赛事经纪活动中心。积极开展体育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培育以体育中介为主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发挥内陆开放高地优势,吸引国内外一流体育中介机构入驻重庆,带动本地体育中介企业发展。构建公平公开的体育市场体系,支持体育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大型体育赛事申办、举办和商业化运作。鼓励体育中介服务组织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与体育制造企业联动开拓市场,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拓宽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引导体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向专业体育中介购买咨询、策划、公关、品牌管理、无形资产开发等服务。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我市体育产业研究智库。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

(五)壮大体育用品业。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发挥我市人力成本、物流通关和保税平台优势,引导体育用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大垂直整合力度,加快引进和培育符合科技含量高、综合附加值高的智能体育器材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等上中下游制造企业,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发展,发展体育制造业集群,打造体育产业园区。鼓励传统制造企业加强高端运动器材装备研发制造,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体育制造业建立智能工厂,开展个性化体育用品定制服务,满足体育消费个性化需求。引导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单纯制造产品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等领域延伸,推动体育制造业业态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研发机构合资合作,提升产品研发和检测能力。提高品牌形象策划能力,打造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发挥渝新欧铁路大通道和水陆空口岸优势,深化国际国内产业合作和贸易互通,扩大体育用品流通业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区县规划建设体育用品展贸市场或体育主题展销中心,逐步扩大体育展会经济规模。鼓励体育用品批零企业提升组织化程度,通过实施连锁经营,提升企业现代化、集群化和集团化水平。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建设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批零业门户网站,促进线上线下高效互动,积极开拓市内外市场。

(六)创新“体育+”“+体育”。积极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加强对体育旅游精品景区规划建设指导,加快开发沿江、沿山的体育休闲运动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用3年左右时间策划、设计、认定、发布、推出1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10个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区。培育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体育游戏、体育电影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体育文化融合发展企业。积极推行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网络化服务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借助大数据及互联网交易模式拓展业务,整合体育用品、赛事表演、场馆服务、健身康体等各类体育资源,创新生产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共同运营。大力拓展赛事版权、体育传媒和赛事开发市场,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推动可穿戴式运动设备、智能运动器材等研发制造营销,延伸相关产品和服务。

(七)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增强共享发展意识,把体育彩票的市场培育作为全域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更好发挥体彩对全市体育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夯实体彩发展基础,持续完善体彩工作管理机制,不断强化管理服务两支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体彩网点质量建设和社区乡镇布点全覆盖。优化产品结构和品种,创新扩大公益品牌和产品品牌影响力。坚持稳中求进,促进全市体彩销量持续增长和体彩公益金筹集能力不断增强。推动责任彩票建设,坚持依法治彩、以法管彩,更加注重安全体系建设,更加体现公益属性,更加强化行风建设,不断巩固发展体彩公益公信成果。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级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区县将体育产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加大体育市场向社会资本开放力度,着力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化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着力清除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有关规定和做法。制定出台《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重庆市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试点工作方案》《重庆市市级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体育旅游发展大会,指导召开一次重庆市体育用品博览会。

(三)培育市场主体。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重点体育企业。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鼓励设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推动体育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体育企业联合成立各类行业协会或联盟,引进和培育群众基础好、市场接受程度高的职业俱乐部,支持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发展。

(四)夯实产业基础。落实全市体育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工程,强化智力支撑。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培训机构和体育企业建立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中介、科研等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

 

附件:全市规划建设的体育产业项目库


 

附件

全市规划建设的体育产业项目库


类 别

序 号

地 区

项目名称

建设进展

主投资方及性质

资金来源及比例

计划投资规模
  (亿元)

已完成投资规模
  (亿元)



户外运动业

1

长寿区

长寿湖亲水及水上运动产业集群

在 建

长寿区人民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

财政和社会资金各50%

10

2


2

永川区

黄瓜山马术运动公园

在 建

重庆鑫捷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0.5

0.2


3

大足区

环湖步道

在 建

重庆财信集团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2

0.03


4

龙水湖水上运动公园

建设完成

重庆财信集团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1

0.25


5

温泉水世界

建设完成

重庆财信集团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4

4


6

龙水湖马拉松赛道

建设完成

重庆财信集团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1

1


7

荣昌区

黄金坡城市休闲公园

规划中

国有企业

融资或贷款

3.31

0.12


8

重庆市荣昌区体育文化公园

在 建

重庆市荣昌区宏禹水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

财政资金全额投入

2.3

0.53


9

武隆区

仙女山国际冰雪城

建设完成

武隆喀斯特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1.6

1.6


10

仙女峡漂流

建设完成

武隆区景乐旅游投资有限公司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0.5

0.5


11

开州区

开州区万隆水上嘉年华

在 建

钟杰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1.2

0.5


12

开州区桃花山山地漂流

在 建

重庆市瑞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社会资金全额投入

0.37

0.3


13

上一篇: 重庆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新修订各类社会组织评估指标(2018年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