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政策文件   >   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的通知

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的通知

2018-09-28 11:47   浏览次数: 1798

1538109515105255.jpg

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计划

2018—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市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按照市委五届三次、四次全会的精神,对标对表落实全市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体育事业发展基础,加快创建体育强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助推提升城市品质和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努力增加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坚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做到远近结合,实现体育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环境相配套,实现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引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DB50/T543—2014)和《主城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5—2020年)》等对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政策要求。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坚持规划在前,建设在后,充分考虑体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建立全市体育基础设施规划项目库。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重庆山水之城的自然禀赋和抗战之城的历史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

——坚持共建共享。坚持人民体育人民办,办好体育为人民的理念,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格局,共建共享体育基础设施发展成果。

二、工作目标

以创建体育强市为目标,做全全民健身设施,做优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做大体育产业项目,努力建成一批能满足重大赛事、竞技体育训练和全民健身,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的总体思路,到2022年实现以下目标:

(一)重大赛事功能显著增强。统筹规划全市体育设施资源,完善和建成一批具备承办全国性运动会和世界单项体育比赛的体育场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赛事的观赏需求。主城区具备承办全国性运动会和世界单项体育比赛的能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区县具备承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赛事能力,其他区县具备承办全市单项赛事能力。

(二)竞技训练条件显著改善。按照多元化备战的原则,建成能满足备战专业训练和业余训练相配套的竞技体育训练场地设施,为备战全国运动会创造优越条件。

(三)全民健身设施显著完善。完善市级、区县级、街镇级和社区(行政村)四级体育基础设施网络,体育场馆设施利用率大幅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四)“体育基础设施+”功能显著拓展。依靠山水特色,拓展“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和“体育+健康”等功能,建成一批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成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五)人均场地面积显著提升。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完善重大赛事功能

1.加快市级重大赛事场馆设施建设。完成市奥体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加快建设奥体中心,打造成城市体育综合体。策划建设市奥体中心综合馆、小球馆、冰雪馆和改造网球中心。对接规划金凤国际赛事中心,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功能配套的体育中心。

2.加快区县级重大赛事场馆设施建设。策划建设建胜综合赛事中心、龙兴单项赛事体育中心、井口单项赛事体育中心项目。大力推进公益性体育场馆池建设,实现区县“一场一馆一池”全覆盖。策划和建设一批兼顾竞赛和全民健身的专业特色竞赛场馆设施,加快建设巴南华熙LIVE综合体育馆、黔江区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中心、万盛国家轮滑(滑板)全项目赛训基地、沙坪坝西部体育中心、渝北际华园、永川元臻重庆国际汽车运动与文化中心、永川黄瓜山马术主题公园、荣昌濑溪河体育文化公园等。

(二)大力完善竞技体育训练功能

1.加快市级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建设。建成市运动校新校项目、市游泳跳水训练馆、长寿湖水上训练基地一期工程项目。启动长寿湖水上训练基地二期工程、市竞技体育学术交流中心和室内田径训练馆建设项目。策划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综合训练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综合楼项目。完善市射击射箭中心训练设施,配套建设室内综合训练馆和转训楼项目。推进武隆仙女山亚高原训练基地项目建设。

2.加快区县级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建设。完善区县业余体校训练设施,共建各级各类业余训练基地,创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加快建设万盛黑山谷亚高原训练基地、秀山川河盖亚高原训练基地、丰都南天湖亚高原运动休闲基地、黔江国家级高山体育夏训基地、潼南区水上运动中心、武隆独竹漂训练基地、涪陵青少年足球基地、彭水摩围山亚高原训练基地、云阳龙岗夏训基地等。

(三)大力完善全民健身功能

1.加快市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修缮大田湾体育场及改造周边环境,打造城市全民健身综合体。

2.加快区县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建设群众身边的便民、利民、惠民健身场地设施。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建设和更新多功能健身场地和设施。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委《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河畔、田园、庄园、山林和郊野,因地制宜建设健身步道(登山道、健步道)和亲水慢行道(骑行道),到2020年,力争每个区县建设300公里以上的健身步道,全市累计建成10000公里健身步道。规划建设体育公园,配套建设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设综合型、亲水型和园林型等不同类型的大、中、小和微型体育公园,力争三年建成城市(社区)体育公园不少于100个。每年建成300个社区健身点。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植入“好体育人”志愿服务,为健身群众提供免费指导。

(四)大力拓展“体育基础设施+”功能

1.充分利用“两江”“四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主城各区建设以登山和亲水为主题的体育休闲运动场地设施。加快在南岸广阳岛、巴南桃花岛、木洞中坝岛等“江心岛”和九龙半岛、钓鱼嘴半岛等“半岛”,规划建设集户外运动、健身休闲于一体的运动场地设施。

2.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一江两岸”等“水资源”,在渝东北和有条件的区县建设水上运动场地设施,建成一批赛艇、皮划艇、龙舟、滑水、摩托艇、漂流等特色运动场地设施。

3.充分利用长江三峡等“山资源”,在渝东北区县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成一批登山、攀岩、探险、骑行、滑雪等项目场地设施。

4.充分利用武陵山脉和少数民族特色等“山地和民俗资源”,在渝东南和有条件的区县建设以休闲体育和民俗体育为特色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成一批登山、攀岩、探险、漂流、滑雪和民俗体育等项目场地设施。

5.充分利用山丘多地势平等特点,在渝西及有条件的区县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体育运动服务设施。

6.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在有条件的区县规划建设一批体育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户外运动基地。加快建设彭水县万足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渝北区际华园体育温泉小镇、南川区太平场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万盛经开区凉风“梦乡村”关坝垂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黔江区三塘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武隆汽车自驾运动小镇、忠县电竞小镇、江津恒大足球小镇、金刀峡运动休闲小镇、巫山梨子坪滑雪基地、酉阳金银山自驾营地和旱雪场项目、武隆探险公园、白马山低空体育基地、巫溪红池坝滑雪基地、莱茵达休闲运动小镇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委政府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主体责任。党委政府要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发展水平、发展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党委政府要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明确分工,加强统筹,建立党委政府统筹,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建设、城管、教育、旅游和体育等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责任分工。根据市、区县两级事权财权划分,进一步明晰市与区县两级实施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计划的具体责任。属于区县承担的项目,由区县建立切实有效的工作推动机制,抓好具体实施。市体育局做好业务指导服务,制定相应的建设规范和管理服务标准,完善综合评估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三)强化规划编制。各区县统筹体育、规划部门,编制本地区《体育基础设施五年建设规划》,科学安排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县体育部门加强与发改、财政、规划、国土、建设、城管、教育、旅游等的协调配合,确保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

(四)加强用地保障。按照体育用地规划的要求,各级政府努力保证体育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对已明确规划和现有的体育设施项目用地必须严格管理,不得调作其它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在特殊情况下需对已规划体育用地进行调整的,必须经上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题论证并按规定程序审批同意后方可调整。对现有规划体育用地面积未达到规划标准的,要按照体育用地规划要求,落实用地指标,确保实施。

(五)加强项目管理。各区县动态建立本地区《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计划项目库》,按照“策划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完工投用一批”的滚动管理模式,实施动态管理和维护。区县体育部门加大体育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管理。区县及项目建设业主定期向市体育局报送入库项目进展情况。

(六)加强资金筹措。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的原则,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做好前期准备和对接,争取各级财政补助支持政策,抓好资金筹措与平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灵活运用各种财税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附件: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2018-2022年)


附件.doc

2018925